我的位置:首页 > 实体法原则 >

实体法适用的核心原则 与法律信仰培育的深层关联

2024-12-07
来源: 英寸法律

实体法的适用是整个司法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,它不仅关系到个案的公正裁决,更关乎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。实体法是指规定具体权利义务内容或者法律保护的具体情况的法律,如民法、刑法等。在适用过程中,遵循一系列核心原则至关重要,这些原则不仅是法官裁判的基础,也是培养社会成员法律信仰的关键要素。

1. 公平正义原则

公平正义是实体法适用的首要原则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:“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”。这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中对于平等对待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态度。在审判实践中,法官必须确保案件的处理结果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,使当事人感受到自己的权益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。例如,在著名的“许霆案”中,法院最终将量刑从无期徒刑改为五年有期徒刑,这一调整正是基于对被告人主观恶意程度的重新考量,体现了追求实质性公平的努力。

2. 证据确凿原则

实体法的适用离不开扎实的证据支持。《刑事诉讼法》第五十五条规定:“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、鉴定人的鉴定意见、勘验检查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材料应当当庭宣读或者出示,由当事人互相质证。”这意味着,任何未经严格审查的证据都不能成为定案依据。通过严格执行证据规则,有助于提高判决的可信度和权威性,从而增强人们对法律的信心。例如,在“复旦投毒案”中,尽管案发后嫌疑人林森浩曾一度翻供,但警方收集到的物证以及实验室检测报告等证据链条完整,最终法院根据充分的证据认定了其故意杀人的罪行。

3. 罪刑法定原则

这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接受的一项重要原则,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,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。《刑法》第三条规定:“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,依照法律定罪处刑;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,不得定罪处刑。”这一原则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判断,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法律的适用范围。例如,在“深圳鹦鹉案”中,虽然涉案的两只鹦鹉属于受保护物种,但由于它们并非野外捕获而是人工繁殖所得,法院认为被告的行为并不构成非法出售珍贵、濒危野生动物罪,最终判处较轻的刑罚。

4. 程序正当原则

程序正当是实现实体正义的重要保证。《民事诉讼法》第十三条第一款指出:“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。”这表明,在整个诉讼过程中,法院有责任确保所有当事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诉讼,并享有充分的辩护权和上诉权。通过维护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,可以让人们更加信赖法律体系的运作。例如,在“聂树斌案”再审过程中,最高人民法院坚持公开听证的原则,广泛听取各方意见,最终纠正了错判,恢复了聂树斌的名誉。

5.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

无论个人的身份地位如何,都应在法律面前获得平等对待。《宪法》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: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。”这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应享受特权,也不能受到歧视。在实体法的适用中,法官必须摒弃偏见,以同样的标准衡量所有当事人的行为和诉求。例如,在“雷洋案”调查处理过程中,相关部门始终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,对涉事警员进行了严肃查处,向社会传递出执法必严的信息。

综上所述,实体法适用的核心原则与法律信仰的培育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。只有当法律被公正地执行,并且公众对其产生信赖感时,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法治社会。因此,无论是立法者、司法人员还是普通公民,都有责任共同维护这些基本原则,推动我国的法治进程不断向前发展。

友情链接: